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的布克街2號,有一座白灰相間、外搭鋼筋骨架的工業風建筑,這就是最受當地孩子們歡迎的墨爾本科學展覽中心(Scienceworks,圖1)。該館于1992年3月28日開館,除了不斷開發更新的展覽外,它還巧妙利用各種舊有設備、設施,將自身與墨爾本的產業、傳統與應用技術融為一體,在帶領觀眾們一起探索各種科學秘密的同時,也用一件件舊物讓觀眾了解城市過往,思考家園未來。
圖1.墨爾本科學展覽中心外觀
“閃電屋”是墨爾本科學展覽中心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大型科學演示項目(圖2)。自2004年以來,每天四次、每次長達三十分鐘的現場表演內容十分豐富,極具趣味性和知識性。孩子們可以在表演中親眼目睹200萬伏特斯拉線圈制造出3米高的閃電,此外還有雅各布天梯、范德格拉夫起電機的靜電發生演示。與其它科技館的小型化展品不同,閃電屋選擇了大型演示設備,因此現場觀看會更為震撼。而值得肯定的是,其所用的高壓設備是由澳大利亞電訊公司關閉實驗室時轉贈而來,可謂是一次成功的“舊物再利用”。
圖2.觀眾正在觀看“閃電屋”現場表演
該館的另一個明星展品也是舊物。為了讓觀眾了解當地污水的處理過程,他們將建于1897年的施波特伍德水泵站也融入展區之中(圖3)。這個水泵站的建立和當年墨爾本流行性斑疹傷寒癥的大規模爆發有關。由于疫情嚴重,墨爾本城市工程委員會決定立即修建污水排水系統,把廢水引至30公里以外的威勒比區再行處理。而施波特伍德水泵站在污水排放過程中則發揮了提升水位的作用。如今在這個展廳里,觀眾可在專家的帶領下現場參觀散發著異味的污水井和保存完好的機房,了解水泵站的過往軼事。這種獨一無二的“全身心”體驗,讓人印象深刻。
圖3.被墨爾本科學展覽中心納入展覽的水泵站
而墨爾本科學展覽中心的鎮館之寶,毫無懸念地當屬大墨爾本天文望遠鏡(Great Melbourne Telescope)。它曾是世界第二大也是南半球最大的望遠鏡,鏡面直徑達到了1.2米,不過作為十九世紀墨爾本市的重要標志,它卻命運多舛。1868年其被造于愛爾蘭都柏林,然后被拆解運送到墨爾本天文臺。1869年安裝調試后,該望遠鏡已被用于多個研究項目。
1944年,由于墨爾本天文臺的關閉,它被遷往堪培拉的斯特羅姆洛山天文臺。不過可惜的是,2003年的一場森林大火不但燒毀了那座天文臺,也把大墨爾本天文望遠鏡燒得幾乎只剩下了鑄鐵骨架。其后,骨架被運回墨爾本。2008年,維多利亞州天文學會、維多利亞博物館和墨爾本皇家植物園簽署協議,啟動對望遠鏡的修復工作,并計劃修好后將其放在墨爾本天文臺舊址,為孩子們提供天文學教育,并滿足當地公眾的天文觀測需求。
目前該天文望遠鏡的修復工作還在墨爾本科學展覽中心進行。在每周二和周四,觀眾可現場觀看志愿者們的修復工作(圖4)。由于零件缺失嚴重,而為了采用與原件相似的材料和制造技術,整個修復工程的工作量巨大,工作人員繪制了1000多幅工程圖,召開了500多場專題討論會,工時已達到3萬個小時。目前該項目還在網上招募具有機械工程、機器制造和熟練掌握CAD繪圖技能的志愿者,希望能凝聚力量,早日完成此項工程。
圖4.部分參與大墨爾本天文望遠鏡修復工作的志愿者與工作人員
這個項目甚至還有一個專屬網站:https://greatmelbournetelescope.
org.au,感興趣的公眾可以隨時上網查看修復進度,也能通過網上申請成為它的志愿者。
墨爾本科學展覽中心對舊物的珍視,能讓公眾對本地科學發展的過去與未來形成更加完整與清晰的認知,還有它對待策展工作不浮躁不功利的態度,都值得我們借鑒。
(李勇 作者系中國科技館后勤保障部助理工程師)
(欄目主持人:齊欣,編輯:劉巍)
(本文圖1由作者所攝,圖2、圖3來自該館官網,圖4來自大墨爾本天文望遠鏡修復項目官網)
(本文轉載自:《科普時報》2020年10月23日(第8版)“館窺天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