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館將繼續發揮國家館的引領示范效應,邀請兩院院士從科學大師的角度,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為廣大青少年樹立追尋科學的航標,讓更多人在年少時許下成為一名科學家的愿望。
三只小豬為了給大魚缸換水犯難了,大魚缸非常沉重,如何才能將魚缸中的水放出來呢?其實在生活中有一種物理現象,叫做虹吸現象,通過虹吸管的聯通,可以將高處的水引導到低處。而且古人通過虹吸原理制作了公道杯,一旦倒滿水后就會全部流光?是不是非常神奇,讓我們在課上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奧秘吧!
三只小豬在海邊玩耍時目睹了十分壯觀的一幕:一條水柱從海面上升起,直插蒼穹,水柱一邊旋轉,一邊移動,震撼無比。原來這是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水龍卷。水龍卷是怎樣形成的?怎樣把威力無窮的水龍卷“裝”到瓶子里呢?快來跟三只小豬一起“活捉”一只水龍卷到瓶子里,并探究一下水流的奧秘吧!
三只小豬在森林中看到一個又粗又大的樹樁,對它的年齡討論了起來。如何判斷樹木的年齡呢?從認識世界上最大的樹巨杉開始,我們會發現植物學家通過研究樹的年輪可以知道它們的森林密碼。年輪可以告訴我們樹木的結構、年齡、氣候條件和區別南北方向等信息。快來和三只小豬一起探索小樹盤的秘密吧!
三只小豬在草坪上寫生,抬頭看到一群鳥兒正好飛過,他們觀察到小鳥的翅膀可以幫助飛翔,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身體結構特點在小鳥飛翔中起作用呢?這對于人類有什么樣的啟示呢?原來小鳥的羽毛、骨骼、肌肉、消化和排泄系統都在發揮作用,并且通過空氣的幫助飛向空中。人類由此獲得啟示發明了飛機,快來和三只小豬一起了解關于鳥的奧秘,親自動手折疊紙飛機,在紙飛機比賽中一探究竟吧!
我國的深海探測器蛟龍號,在深海采集樣本,為了對抗強大的深海壓力需要使用液壓機械臂。本活動帶領學生了解液壓傳動知識;通過動手探究,了解液壓傳動的工作原理,通過液壓機械手的裝置制作過程,深入了解液壓的應用。
三只小豬曾經認為,電就是電,磁就是磁,它們都能產生奇妙的現象。比如摩擦可以產生電,磁石可以吸引鐵,但僅僅是這樣嗎?其實,當我們把電和磁結合起來,還有更奇妙的現象即將出現。磁鐵和通電導線都能使指南針迷失方向?繞線鐵釘通電后,居然能夠吸引回形針?電池、鐵釘、磁鐵和銅線,怎樣讓它們轉動起來?簡單的材料,居然可以手搖發電?快來跟隨三只小豬一起,走近電磁,一起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吧。
三只小豬記得以前,在廣場上經常觀看定期放映的露天電影,電影是由一架老式投影儀播放出來的。投影儀是一種利用光學元件將投影片的輪廓放大,并將其投影到影屏上的光學儀器。投影儀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什么是投影儀把像放大的重要組成部件?投影儀和透鏡又有怎樣的關系呢?不如讓我們跟三只小豬一起了解投影儀的起源,通過動手制作小型投影儀,找到問題的答案吧!
介紹電的相關知識,了解電燈的發展歷程及各種各樣電池的應用,通過紙電路的制作和探究,了解電路是電子元件組成的閉合回路,知道基礎的串聯和并聯電路知識。
停電的夜晚,三只小豬在蠟燭即將熄滅的時候找出了一個手電筒,打開開關,光束比燭光更明亮了。電的神秘一直吸引著充滿好奇的人們不斷的探索,它是如何成為我們生活中親密的朋友?電燈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電路又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快來跟三只小豬一起通過探究實驗來探索讓手電筒燈泡亮起來的原因吧!我們還可以一起拼貼紙電路,比一比,誰先讓紙電路中的小燈泡亮起來?
動物村突然貼出告示,“要停電一段時間,請大家做好準備”。三只小豬圍坐在桌前,看著跳動的火苗開始想象古人的生活,想起古代一種兼具照明和裝飾功能的花燈——走馬燈,走馬燈物換景移,人馬追逐的現象太神奇了。為什么走馬燈能不斷旋轉?為什么有的轉得比較快,有的又轉得比較慢?小小的走馬燈竟然還與今天的燃氣輪機有著密切的關系?讓我們一起動手做一個自己的走馬燈來一探究竟吧!
動物村突然貼出告示,“要停電一段時間,請大家做好準備”。三只小豬圍坐在桌前,看著跳動的火苗開始想象古人的生活,想起古代一種兼具照明和裝飾功能的花燈——走馬燈,走馬燈物換景移,人馬追逐的現象太神奇了。為什么走馬燈能不斷旋轉?為什么有的轉得比較快,有的又轉得比較慢?小小的走馬燈竟然還與今天的燃氣輪機有著密切的關系?讓我們一起動手做一個自己的走馬燈來一探究竟吧!
“開學第一課”是中國科技館一項品牌活動。今年,即使你不在北京上學,也能有機會參加中國科技館的“開學第一課”,比如山西省呂梁市嵐縣坡上明德小學的學生們,就可以同來到中國科技館的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們,一起分享這堂由中國科技館科技輔導教師講授的以仰望星空為索引,以太空探索技術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活動還特別邀請了國家天文臺鄭永春老師,同大家分享天文科學家探索星空的故事。當然,即使你不能到現場,也可以通過中國數字科技館的網絡直播來共享這堂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
今年7月,中國、美國、阿聯酋和歐洲都有可能發射火星探測器,去探索那顆紅色星球。在這個意義上說,2020年堪稱“火星探索年”。在新一輪的火星探測大幕開啟之前,“科學連線”邀請到了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的安德魯·H·諾爾(Andrew H.Knoll)教授,請他為我們提前“預測”火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我們最終可以對抗衰老,甚至逆轉衰老,進而顯著延長壽命嗎?我們現在距離這個終極目標還有多遠?懷斯-科雷教授將在“科學連線”活動,根據他過往幾年的研究,回答那些我們倍感興趣的問題。
歐洲人腦計劃核心科學家、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阿洛伊斯·克諾爾將為我們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全球最大的研究項目到底取得了哪些成果,以及這些成果會為理解人類大腦和智慧貢獻怎樣的力量。
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地球上突然涌現出多種多樣的復雜生物,正是這些復雜生物的出現,造就了如今的繁榮地球。但是,生命演化為何會在短時間內突然加速?是什么因素引發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很多年來,這一直是古生物學家的一大謎題,但最近幾年的一些發現,為解答這個問題提供了線索。
1869年,俄羅斯科學家門捷列夫發表第一張元素周期表,在這張表格上,一共記錄了63個元素,現在這張表格記錄的元素已經達到118個。未來,科學家還有沒有可能發現其他未知元素?9月21日,來中國科學技術館尋找答案。
雖然我們對終極答案的追尋可能才剛剛開始,但是,得益于物理學與空間科學的進步,科學家或許已經掌握了通向這個答案的線索。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實驗室(JPL)的蔣紅濤教授帶我們一起,探索人類、地球和宇宙命運。
一個充斥著機器人的社會將是什么樣子?機器人的下一步將如何發展?哪些行業將會被機器人所改變?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知名科學家陶大程和趙明國,帶我們一起窺探機器人的新紀元。